2024-08-13 16:49:32
分享

小米12S Ultra测评:徕卡不是玄学,是科学

分类:ROM资讯>ROM新闻 标签:小米

米粉都知道,小米肯定是在“憋一个大的”。终于,在吊足了大家几个月胃口之后,“大的”来了:小米今年的真旗舰——小米12S Ultra。

小米12S Ultra测评:徕卡不是玄学,是科学

超大底背后的妥协

12S Ultra原本应该是在今年4月份发布,那时候它还是大家口中的 “小米12 Ultra” 。新的名字可以简单理解为S指的就是骁龙8+,Ultra也就是全新的徕卡影像系统。

任何一个第一次拿到小米12S Ultra真机的人都会被它背后硕大的多摄镜头模组所吸引,尤其是位于模组中间的那颗镜头(其实是超广角),在之前的手机产品上你很少能够见到这么大尺寸。算上整个模组,看上去12S Ultra很有一台相机的范儿。

和徕卡共同研发的这套影像方案对于12S Ultra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模组左上角多了“LEICA”标识那么简单。梳理之后你会发现,为了把这套影像系统塞进小米12S Ultra,背后不仅仅是各种手机硬件设计上的巧思,更需要多方位的权衡和妥协。

之前官方宣布将采用一英寸的IMX989大底传感器的消息之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小米12S Ultra并不是第一款采用1英寸大底的手机产品,远有2014年松下Lumix CM1,近有去年发布的索尼Xperia PRO-I,还有夏普等厂商,都用上过1英寸的大底传感器。不过和这些相对小众的品牌和产品相比,12S Ultra用上一英寸的意义显然不用多说。

如图所见,和当前市面上旗舰手机普遍采用的IMX766和IMX707主摄方案相比,12S Ultra的IMX989在尺寸上可绝不仅仅是大了一点点。绝对尺寸上,IMX989有着明显的优势。传感器受光面积的大幅增加,意味着手机镜头像场越大,镜组尺寸也就水涨船高。

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由于法兰距的提升,手机镜头也会更加凸出。之前松下Lumix CM1的机身体积早已超过了一般的手机(更像是一个卡片机),而索尼Xperia PRO-I采用“裁剪CMOS”的做法,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伪1英寸”。

小米12S Ultra没有突破绝对的物理法则。大底传感器带来的后置镜头模组体积增加的问题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实测下来,它的相机模组部分厚度达到了14.26mm(含屏幕水凝膜)。为了降低镜头模组在视觉上的过于“激凸”的感觉。小米12S Ultra在机身、矩形外围、镜头模组做了三段式的衔接和过渡。好处是削弱了圆型镜头矩阵的突兀感,同时外围的矩形窗口设计又跟上一代小米11 Ultra有了一个设计上的传承和呼应。

更大的镜头模组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必须对机身做减重。12S Ultra新的素皮材料有点类似于荔枝纹,比陶瓷更轻,手感也比一般的素皮更粗粝。好处是更耐刮,耐磨,也能防止手汗这样的液体长期对素皮腐蚀之后带来的脱皮问题。

机身配重这次显然也是经过了调整,小米11 Ultra“头重脚轻”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机身减重10g左右(重量为225g),加上更平衡的配重,让12S Ultra明显比上一代感觉上轻便了一些。镜组比较突出,在日常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外玻璃的磨损和脏污问题。

黑色素皮的12S Ultra,加上背面硕大的镜头模组,很容易让人将它与徕卡相机经典的机身设计相联系。我并不打算在这种主观问题上过多讨论,更关注的是:徕卡究竟给小米手机带来了什么?

作为百年光学巨头,徕卡都不用过多介绍,无数个历史的经典瞬间都是由徕卡相机记录的。也正是这样的金字招牌,无论是之前的华为,还是如今的小米,一谈到徕卡影像很多人都会认为双方的合作只是基于品牌背书层面。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布列松大师曾经说过,当我买了第一台徕卡时,它变成了我眼睛的延伸。历史上的徕卡其实就是以小巧轻便的机身和独特的影像风格获得了大师们的青睐,进而开创了新的影像时代。小米这次和徕卡的合作,也将这种标志性的“徕卡色调”带到了小米手机上。

“打翻了颜料桶”

在拿到小米12S Ultra试拍几张之后,徕卡味儿可谓是扑面而来。

这次小米12S Ultra一改之前小米手机在成像色彩风格上趋于平淡,缺乏辨识度印象。在徕卡的加持下,12S Ultra的画面影调风格增色不少。小米12S Ultra能够呈现出色泽通透,清晰锐利的画质,如同奶油一般化开的浓郁色彩更是让人过目不忘。比如在呈现这种经典的徕卡红场景时,小米12S Ultra就能展现出物体表面那种油润、细腻,同时又富有光泽感的观感。

这种良好的色彩呈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单一色块的场景中。面对这种多种冷暖色彩的衔接,夹杂着明暗光线的复杂场景时,小米12S Ultra依然能够带来稳定精确,同时又自然迷人的色彩还原能力。在上图这种雨天环境下,地面的积水反射出来的霓虹灯的微弱色彩,就如同油画颜料层层涂抹上去的一般,有种“打翻了颜料桶”的感觉。

难得的是,这种准确自然的色彩呈现能力并不会对环境光线有过高的要求。或者说,徕卡本身就能够在光线和色彩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即便是在一些暗光场景下,小米12S Ultra都能够带来良好的明暗细节处理。徕卡的标志性影调风格在凸显出雨天、灯光的环境对比的同时,又利用了这种影像风格呈现,让照片的整体氛围感大幅提升。

事实上,我更喜欢这次小米12S Ultra的两款徕卡黑白滤镜。众所周知,黑白同样也是徕卡的标志性色彩。上图是我在街边抓拍的一组场景,利用黑白的独特影调风格,小米12S Ultra排除了画面中的冗余色彩信息干扰,将观众的视觉中心引导到画面中每一位人物生动的表情上。借助徕卡黑白色的本身的高对比度和类似黑白胶片的颗粒感,让整个样片增色不少。

这就是徕卡色彩的魔力,它绝不仅仅是套了一层滤镜那么简单。的确,通过专门的后期也能够模拟出这种色彩氛围。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火候的掌握其实非常难。所谓的徕卡“德味儿”其实是诸如发色、对比度、色调、色温、饱和、高光阴影的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效果,它本身的影调风格其实是百年徕卡在镜头、胶片、CMOS和色彩调校能力的经验、技术的体现。

换句话说,这种独特的影像风格或许也只有徕卡自己才能做到“原汁原味”的效果。小米12S Ultra也没有捷径,需要对手机的软硬件做深度的调校和适配。同时需要对整个相机系统的链路进行深入整合。这种专属的色调呈现多一分显媚俗,少一分欠火候,我断定,双方的这次合作一定是深入、广泛的。

对于手机影像来说,堆硬件、堆参数其实并不难。难得是要形成自己的影像风格,这种风格还要被受众所认可。尤其是色彩、影调这种东西本身就属于众口难调,需要长期的积累,甚至试错之后才能逐渐成型。

对于小米来说,选择与徕卡这样的深受认可的百年影像大厂合作,不仅能带来风格上的辨识度和突破,还能从中学到更多影像调校能力,也能通过合作提升整体品牌和产品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得到这样的德味儿影像,不再需要购买一台昂贵的徕卡相机,也无需繁琐的后期流程,只需要跟普通的手机一样按下快门即可。更有趣的是,徕卡本身偏人文、叙述和纪实的影像风格,似乎也天然适合手机这种平常随身携带的拍摄设备。

或许有人会说,什么徕卡、德味儿,都是“玄学”。我并不认可这个观点,徕卡不是玄学,是科学。

究竟是不是1英寸完全体?

说完徕卡色彩,小米12S Ultra另一个重点就是IMX989主摄表现了。

先来验证这次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小米12S Ultra究竟有没有完全利用上这颗一英寸的大底?

查看这次小米12S Ultra的主摄图片EXIF信息可以看到,其主摄的物理焦距为8.7mm左右。简单按照1英寸CMOS的2.7的转换系数来推算,其理论的等效焦距大致为23.49mm左右。主摄样片中的水印信息显示,其主摄的等效焦距恰好也是23mm,与推算的理论值基本吻合,这证明小米12S Ultra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一英寸大底。

更大的感光尺寸带来的第一个红利,就是给小米12S Ultra带来了更强的暗光画质。进光量的大幅提升,让小米12S Ultra在夜间场景下不用借助当前主流的夜景算法也能获得足够优异的画质。以iPhone 13 Pro为参照,在这种偏极限的暗光场景下,iPhone自动触发了夜景模式,通过更长的曝光时间和多帧合成算法,提升了画面的亮度和细节表现。

iPhone 13 Pro(右),12S Ultra(左)画面的明暗对比更明显

相比之下,拥有大底优势的小米12S Ultra则更加“简单粗暴”:直接采用“物理”的方式去获得更高的画面亮度和暗部细节。两款手机在观感上有直观的差异:iPhone 13 Pro相对明亮一些,但小米12S Ultra对比度更高,画面的明暗关系更突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将样张放大观看,可以发现小米12S Ultra的暗部细节表现竟然还稍强一点。对于高光部分的抑制,12S Ultra同样也有优势。

也就是说,小米12S Ultra在普通模式下的直出样张直接干掉了iPhone 13 Pro的夜景模式!并且由于没有了夜景算法“干扰”,12S Ultra的夜景画面更加自然通透,也更符合了肉眼的实际观感。是的,时代变了,小米比iPhone更真实了。

iPhone 13 Pro(下)发色更加明亮,云层细节更多

小米12S Ultra这种真实风格取向在白天场景下同样得到了贯彻。比如在这种大光比场景的还原上,12S Ultra明显是舍弃了云层的一部分高光细节,iPhone 13 Pro则是通过HDR算法抑制了一部分的高光,带来了更好的高光细节以及整体更好的动态范围表现。和夜景画面一样,如果按照人眼实际观感为参考基准,小米12S Ultra似乎更加真实。就连天空的色彩,也比iPhone 13 Pro还要平淡一点。

我猜想,小米12S Ultra在成像风格取向上的大逆转,应该和徕卡团队的深度介入有很大的关系。这种转变颇有一些“回归摄影本质”的感觉。不可否认,这两年手机计算摄影技术速发展给旗舰手机画质带来了极大提升。通过夜景模式、HDR算法、AI影像为代表的多重计算摄影手段,似乎各家都在拼命拉升手机的暗部细节,抑制高光表现,提升整体的动态范围。

这种影像策略,在过去几乎成为了行业评价一款手机成像的参考标准。包括我们自己以往在评价一款手机的画质好坏时,也是看主要看动态范围和明暗细节。但经过多重算法润色之后,对于手机画面“失真感”或者说“合成感”的吐槽也是不可忽视的。即便是“相对真实”的iPhone,也不能免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2S Ultra反而有种返璞归真的味道。

当然,大底+徕卡色彩影响下的小米12S Ultra主摄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就是从主摄的角度来看,23mm的IMX989还是“太广了”。即便是开启了自动矫正之后,画面边缘的畸变也比一般的主摄要明显一些。从上面的样张中也可以明显看到,画面的暗角也明显可见。

与此同时,在夜间暗光场景面对一些直射光源的时,小米12S Ultra也伴随出现了跟iPhone类似的“鬼影”。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还是跟小米12S Ultra的光路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外层镜头保护玻璃)。

小米这次用了镜片涂墨、镀膜等多重手段有效改善了手机抗眩光表现。实际体验来看,这些手段对于一些点光源的光线溢出、大面积光斑的出现都有显著的改善。但对于鬼影的控制能力,还有待提升。

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

小米12S Ultra的副摄方案这次没有大的变化,依然是两颗IMX586,对应的是超广角和潜望长焦的方案。从13mm超广角到23mm主摄,一步跨越到等效120mm的5X光学潜望。理论上,在主摄到长焦的焦段之间再安排一颗副摄作为“过渡”才是最理想的影像方案。但原因或许大家也清楚,小米12S Ultra的后置镜头模组中实在是塞不下第四颗CMOS了。

既然是IMX586,对于绝对的画质表现并不需要担心。稳定的素质加上多年的调校经验,想翻车都困难。相对来说,两颗副摄镜头是否能够在成像风格上保持协调统一,其实才是它们是否真正融入了徕卡影像系统的关键。

从超广角和长焦的表现来看,小米和徕卡的影像团队的确对整个影像系统进行了深度的调校。从样张中就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一些光线条件并不理想的环境下,小米12S Ultra的超广角和长焦镜头都能够在色彩风格上保持和主摄的相对一致。两颗副摄,同样能拍出浓郁的“徕卡味儿”。之前小米官方曾经表示过,小米12S系列“不调好不上市”,此话不假。

另外这次小米12S Ultra了杜比视界格式的拍摄能力,这也是安卓阵营的首次。杜比视界相较于一般的HDR视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带来更好的视频动态范围。尤其是在夜间场景下,它在观感上的表现和一般的HDR视频相比有碾压性的优势。在苹果“独占”了两年之后,安卓用户终于也能用上这种先进的视频拍摄能力了。

一句话总结小米12S Ultra:它是给所有喜欢手机拍照用户的一份礼物,也是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旗舰。

小米12S Ultra显然是一款适合喜欢拍照用户选择的手机。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独特的徕卡影像能力,还在于它为了获得极致影像其实是做出了一定的牺牲的。这种牺牲可能体现在设计、配置,甚至是包括售价等层面。跟徕卡影像独特的视觉风格一样,如果你是它的受众,肯定会对这些必要的妥协充分理解,并对其独特的影调风格甘之如饴。

从产品层面来看,小米这次在软硬件方案上大胆取舍,甚至敢于和当前主流的影像风格做出明显的差异,也体现了对于这部分极致影像受众的迎合。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笃定的态度也体现了小米当前在产品思路上的重要转变。长远来说,这种产品思维对于小米手机的未来或许还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怎么去理解“里程碑意义”呢?

不妨把视角打开,从智能手机影像技术的发展来看,1英寸的传感器尺寸应该已经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手机CMOS的“天花板”了。在现有的手机设备形态下,要想继续拓展传感器的尺寸已经难于登天。

虽然小米并非是第一款采用1英寸超大底方案的厂商,但他们却是第一个敢于接受主流消费市场检验的厂商。如果考虑到此前松下、索尼、夏普在设备形态和传感器利用方面的缺陷,专为手机设备设计的满血IMX989就更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小米12S Ultra这次都会在智能手机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